在當今的職場環境中,年輕人面臨著一個關鍵抉擇——應該積極探索不同領域,還是儘早確立發展方向,累積專業經驗?這不僅是個人發展的議題,也與企業的人才需求息息相關。
在《職涯心理學》第二季第12集,主持人深入探討年輕人的職涯選擇,分析探索與穩定的利弊,以及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。
我想出去闖一闖,職場可以隨興到幾歲?
許多 20 幾歲的年輕人在離開某份工作時,常常會說:「我想趁著年輕去闖一闖、追求自己的夢想。」這種心態不管是為了繼續學習、挑戰自我,甚至創業,通常都充滿理想與熱情。然而,也有人對此提出疑問:
如果我們選擇去唸研究所、進行海外打工度假,或與朋友一起創業,這些決定是否會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?特別是當我們回頭看,發現大學畢業時 22 歲,轉眼就到了 30 歲,這時候才開始找工作或建立穩定的職業生涯,會不會變得困難?
這種討論在社會上十分常見,也有不同的立場。有些人主張年輕時應該積極探索人生,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樣的選擇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就業競爭力。例如,有些人在 30 歲左右重新進入職場時,發現面試時經常被問:「你過去幾年到底學到了什麼?累積了那些經驗?」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涯成就,可能會感到後悔。
「成年初顯期」:探索與成長的黃金階段
心理學家 Jeffrey Arnett 提出「成年初顯期」(Emerging Adulthood)這一概念,著重於 18 至 25 歲之間的過渡時期。Arnett 認為,這段時間不同於青少年期的依賴父母,也尚未完全進入成人世界的穩定階段,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與變動的時期。
在這段時期,許多年輕人會嘗試不同的職業選項、進修新技能,甚至頻繁轉換工作,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。然而,這種探索雖然有助於個人成長,卻也可能帶來焦慮與不確定感,尤其當社會與職場趨勢更強調專業化與穩定性時,年輕人往往會感到迷惘與壓力。
Meg Jay 的觀點:20 多歲的決策影響一生
臨床心理學家 Meg Jay 在其著作《20世代,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......》中,透過研究與回憶錄分析發現,許多影響一生的重要事件大多發生在 20 幾歲。因此,她強調這段時間的職業選擇與人際互動(包括愛情與友誼)對未來至關重要。
「請好好珍惜 20 到 29 歲的時間,不要認為這段時間還很久、可以隨意揮霍。」
她建議年輕人應該認真思考每個決策,包括工作的探索、選擇以及實際的工作經驗累積。同時,她也強調人際關係的經營。
另一種觀點:人生很長,探索無妨
與 Meg Jay 的觀點相對,有些人認為:「既然現在普遍壽命延長,甚至未來許多人可能會活到 將近100 歲,那麼 20 幾歲探索又何妨?反正未來還有大把時間。」
這種說法可能適用於那些憂慮的年輕人,他們可能會猶豫:「萬一選錯了怎麼辦?」這類人被鼓勵不要害怕,因為 20 幾歲的幾年時光,相對於 50 年的職業生涯來說,只是短暫的過渡期。
關鍵不是隨興,而是有計畫的探索
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,實則都強調一個共同點:「時間不應該被虛度,而應該有計畫地探索。」
這意味著:
- 在做決定時,應該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,而不只是單純地「因為年輕就應該嘗試」。
- 探索的過程應該有反思,例如參與 Working Holiday,不應該只是為了逃避現實,而是要思考:「我想賺錢嗎?能夠學習語言嗎?想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嗎?」
- 每個決策都應該能累積有價值的經驗,例如存款增加、語言能力提升、適應力增強等。
若只是單純地「過一天算一天」,那麼即使經歷了許多事情,回頭看可能依然一無所獲。Meg Jay 也指出,這樣的年輕人往往到了 30 歲後,才意識到自己「卡住了」,因為沒有明確的職涯方向。
企業是否存在年齡限制?
現實來看,企業在招聘時是否存在「隱形年齡限制」?
法律規定企業不能設年齡門檻,例如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》甚至鼓勵 65 歲以上的勞工再就業。但實際上,企業在人力充足的情況下,可能仍會考量應聘者的年齡。
一般來說,企業對年齡的考量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體能與反應能力:某些職業需要高體能,例如運動員、空服員、警察等,年齡較大的求職者可能較難勝任。
- 態度與適應力:企業可能認為較年輕的員工更具可塑性。
- 學習能力:雖然科學證明大腦在 75 歲前仍有很強的學習能力,但企業可能對年長求職者抱有刻板印象。
因此,在某些行業或企業中,年齡仍然是一個隱形的門檻,這點值得求職者注意。
結論:如何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?
對於「職場可以隨興到幾歲?」這個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。關鍵在於如何平衡「探索」與「累積職涯資本」。
如果你選擇探索,請確保你的行動是有目標的,而非盲目隨波逐流。
具體建議包括:
- 若想 Working Holiday,不只是去打工,可能可以思考如何學習語言、建立國際人脈、存下第一桶金。
- 若想創業,應該有明確的商業計畫,而非只是因為朋友拉你入夥。
- 若想繼續深造,應該思考研究領域是否符合未來的職業發展。
如果你的選擇能夠為你的未來提供更好的發展基礎,那麼無論 30 歲或 40 歲重新出發,職場仍然會有機會。但如果只是為了「逃避現實」或「盲目跟風」,那麼當回頭看時,可能會感到後悔。
總結來說,不管你選擇哪條路,關鍵在於:「隨興可以,但不要漫無目的。探索可以,但要有方向。」這樣,即使到了 30、40 歲,你仍然能夠無憾地回顧自己的職涯選擇。
📖 推薦閱讀:《20世代,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:你以為時間還很多,但有些決定不能拖》
本文經 Podcast 職涯心理學 授權
文章來源:我想出去闖一闖,職場可以隨興到幾歲?
作者 | 呂亮震
當所有人都在「教你怎麼做」擺渡幫你找到「你想做什麼」
由工商心理學博士 呂亮震老師,透過數十年的生涯諮詢經驗分享,
幫助大家從迷茫的生涯旅途中,找到理想的人生新方向。
|上班族吶喊指數|測出你的職場壓力爆發點!
職場沒有年齡限制,1111人力銀行陪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!
圖片來源 / Freepi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