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驗找方向
職場現況
知識庫
職涯聽診器
關於Career+
首頁知識庫職涯書架醫療保健書籍介紹
  • 書名:點子就要秀出來
  • 分類:醫療保健
  • 作者:奧斯汀。克隆
  • 編/譯者:張舜芬、徐立妍
  • 出版社:遠流出版社
  • ISBN:
  • 出版日:-
  • 備註:
  • 書訊提供:遠流出版社
內文試閱

作品不會自己說話

  閉上眼睛,想像你是個有錢的收藏家,剛走進一座美術館的藝廊,你在牆上看到兩幅巨大的帆布,每幅都超過3 公尺高,畫作描繪的都是日落時的港邊景色。從藝廊的另一端,兩幅畫看起來一模一樣:相同的船、相同的海面倒影、相同的太陽、相同的日落角度。你走近一點看個仔細,不管哪裡都找不到標籤或說明牌,你開始執著於這兩幅畫作,還暱稱為畫作A 與畫作B。你花了一個小時在兩幅帆布間來回走動,比較筆刷的筆觸。你找不出一絲相異之處。

  就在你準備去找美術館的警衛或是某個人,只要能為這兩幅神祕的雙生畫作提供一點線索都好,這時候,美術館館長走了進來。你急忙詢問你剛迷上的這兩幅畫作,究竟從何而來。館長告訴你,畫作A 是十七世紀一位荷蘭大師的作品。你問:「那麼畫作B 呢?」館長回答:「啊,沒錯,畫作B 是一幅贗品,是上禮拜本地美術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畫的。」

  抬頭看看這兩幅畫,哪一幅現在看起來比較好?你想買回家的是哪一幅?

  藝術仿冒是一種奇怪的現象。「你可能以為自己欣賞畫作時,是喜歡其顏色、形狀和作畫模式,」心理學教授保羅‧ 布倫(Paul Bloom)說,「如果是這樣,那麼畫作是原作或是贗品,應該一點也不重要。」但是我們的大腦不是這麼一回事,「當我們看見一個物品、一道食物、一張臉的時候,我們的評價,例如我們有多喜歡這樣東西、這樣東西價值多少,都深深受到你怎麼形容這樣東西的影響。」

  美國社會觀察作家喬舒華‧ 葛蘭(Joshua Glenn) 與羅伯‧ 沃克(Rob Walker)合著的《特殊物品》(SignificantObjects )中,記錄了一項實驗,他們藉此實驗來驗證這項假設:「故事對物品在人心中的價值有很大的影響力,不管是什麼東西,我們其實可以依據故事來客觀衡量物品的主觀價值。」首先,他們到二手商店、跳蚤市場,以及車庫拍賣中買了一大堆「不特殊」的東西,平均物品單價約為台幣40 元。然後他們僱用許多作家,有些是知名作家,也有沒沒無名的,請他們幫每樣物品編造一個故事,讓物品變得「特殊」。最後,他們把每樣東西都放上拍賣網站,用編造的故事當作物品敘述,用他們原本買下這件物品的價格當作拍賣底價,實驗最後的結果,原來總價不超過台幣4 千元的小玩意兒,拍賣所得將近台幣11 萬元。

  文字很重要。藝術家老愛搬出那一句老掉牙的話:「我的作品會自己說話。」但事實是,我們的作品不會自己說話。人類都想知道事物是從哪裡來的、是怎麼做出來的、是誰做的。你為作品說的故事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,能夠影響人們的感受以及對你作品的理解,而他們的感受及對作品的理解,會影響他們對作品價值的認知。

  藝術家瑞秋‧ 蘇斯曼(Rachel Sussman)說:「為什麼我們要描述在工作室裡遇到的挫折與轉折?或是要講說我們花了多少時間打穩基礎,還有最後成果出爐前的失敗?因為,除了極少數的例外,我們的觀眾都是人,而只要是人都會想有所連結。個人故事可以讓複雜的東西更具體,點亮所有連結,讓觀眾能深入了解作品;如果少了故事,觀眾可能毫無感覺。」

  你的作品不會憑空出現。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,你已經在為自己的作品說故事了。你寄出的每一封電子郵件、發的每一則訊息、每一次對話、每一則部落格回應、每則推文、每張照片、每支影片⋯⋯這些都是你不斷建立的多媒體敘述片段。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率地分享自己和你的作品,你就要說更好聽的故事,你必須知道什麼是好故事、怎麼說才是好故事。

07
點子就要秀出來